科普-脂质纳米药物体内递送过程调控手段:靶向分子修饰 |
发布时间:2024-08-13 09:37:25 | 浏览次数:95 |
脂质纳米药物体内递送过程主要受到自身性质和机体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通过这两个方向进行调控,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关于调控脂质纳米药物体内递送过程的相关研究——靶向分子修饰。 靶向分子修饰 主动靶向递送策略最早在1980年代提出,通过脂质纳米药物表面所修饰的靶向分子识别对应的细胞表面受体以增加病灶部位的药物分布。目前修饰的靶向分子已发展为多肽、核酸适配体、蛋白质、抗体及抗体片段和小分子等,相比普通脂质纳米药物,主动靶向因其选择性细胞结合能力,有增加疗效并降低全身毒性的潜力。 不幸的是,靶分子修饰后改变递药系统表面性质,随之改变的还有载体与机体内环境(血浆蛋白、组织间液、生物膜和细胞内液等)的相互作用,导致体内性能异于设计预期。蛋白冠是影响主动靶向型脂质纳米药物体内递送的最大障碍,可以通过屏蔽受体识别、激活免疫系统、加速血液清除等方面影响靶向递送(图 3A)。 由于体外靶分子修饰会因蛋白冠吸附影响体内性能,通过在体内募集特定的血浆蛋白形成功能化蛋白冠,有望增强脂质纳米药物的靶向递送效率(图3B)。基于β-淀粉样蛋白的结构,开发了一种无毒短肽SP,可与载脂蛋白脂质结合域特异性结合。体内实验证明,SP修饰的脂质体可显著吸附血浆中载脂蛋白,暴露受体结合域,通过多种内皮细胞受体(LRP1/LRP2/SR-B1),实现高效的脑靶向递送效率。Jiang等选用带正电荷的DCDX多肽作为脂质体疫苗的配体,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大量IgM,靶向到脾脏边缘B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具有较好的长效性和安全性。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